查看原文
其他

名画赏析——《枯木怪石图》 (划重点)

《枯木怪石图》 赏析
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(局部)

《枯木怪石图》(局部)

此画又名《木石图》,无苏轼之款,画上有米芾、刘良佐(款)的题诗,画面上,怪石盘踞左下角,石皴盘旋如蜗牛,石后有几枝竹叶,而石右之枯木,屈曲盘折,状似鹿角。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的题签为《东坡枯木石图》

佳士得的图录《苏轼木石图》显示,此画题签作《东坡枯木石图》,图录引用《中国绘画全集第二卷·五代宋辽金1》(图版说明第25页,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、文物出版社)中的说明:“此图绘一棵枯树扭盘曲上扬,树枝杈桠,树叶已落尽。旁有一块怪石,石旁几株幼竹,除竹叶和一些树枝外,全画大都用淡 墨乾笔画出,完全是率意信笔,虽属草草墨戏,但颇具笔墨韵味,而与职业画家对树石质实的刻画方法迥然相异。且这种绘画题材也很新奇,米芾说:‘子瞻作枯木,枝干虬屈无端,石皴硬。亦怪怪奇奇无端,如其胸中盘郁也。’两相对照,颇相吻合。画上无款识,据拖尾刘良佐、米芾诗题,知为苏轼所作……画上钤有元杨遵、明初沐璘鉴藏印”。

笔者就此咨询参与编写《中国绘画全集第二卷·五代宋辽金1》并写下这段文字的一位文博界学者,蒙其告知,因此画作流失海外,写这段话时确实并未见过原作,但因张珩、徐邦达先生都曾在古书画鉴赏笔记中记及,故有此记,“徐邦达先生所见是珂罗版。”

事实上,考证著录此一画作的图书,最早的是张珩先生的《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·绘画一》,上面即记有《苏轼木石图卷》,张珩先生于画题之下特意注明是“日本单行柯罗版”,记有:“纸本墨画,无款,前作枯木一株,树干扭屈,上出二枝……树根小草,作随风披拂状,中间较大者,上偃如巨然法,树后巨石……此图纯以笔墨趣味胜,若以法度揆之,则失矣。此卷方雨楼从济宁购得后乃入白坚手,余曾许以九千金,坚不允,寻携去日本,阿部氏以万余得去。”

张珩《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》

徐邦达先生在《古书画过眼要录》中关于此卷记有:“东坡以书法余事作画,此图树石以枯笔为勾皴,不拘泥于形似。小竹出石旁,萧疏几笔,亦不甚作意。图赠冯道士,其人无考。冯示刘良佐,良佐为题诗后接纸上。更后米芾书和韵诗,以尖笔作字,锋芒毕露,均为真迹无疑。书画纸接缝处,有南宋王厚之顺伯钤印。苏画传世真迹,仅见此一件。刘良佐其人无考。”

这一记录未知是否源于张珩?

徐邦达先生所见既非原迹,作此结论不由让人想起与多年前的“苏轼《功甫帖》”真赝讨论中的一些学者所言,“徐邦达高度评价《功甫帖》,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只见到印刷不佳的影本,而非亲眼看见原迹。”(而据业内人士透露,有充分证据显示,其实张珩当时所见的《功甫帖》是影印本。)

(二)米跋米印之疑

苏轼《木石图卷》的鉴定关键除了画作本身,更在于米芾题诗与刘良佐题诗是否真迹?因为毕竟流传至今的以东坡为名的画作虽有数件,但并无一件真正让人完全信服之作,可资对比的标准件几不存在(当然,从画作是否有北宋气息、与苏轼书法笔法的关系以及纸墨、印鉴、装裱等仍是重要的鉴定判断途径),但米字就不同了,可资对比的标准件实在是太多了。

《木石图卷》上的“米跋”内容为“芾次韵:四十谁云是,三年不制衣。贫知世路险,老觉道心微。已是致身晚,何妨知我稀。欣逢风雅伴,岁晏未言归。”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之上的米芾名款题跋

读诗之内容,颇为奇怪是,米芾与东坡相知相交,互相推崇,唱和极多,但此题跋却只字不提苏轼。考米苏二人之交往,如米芾《画史》记有:“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,初见公(苏轼)酒酣曰:‘君贴此纸壁上’。观音纸也,即起作两竹枝、一枯树、一怪石见与。后晋卿借去不还。”苏轼《与米元章》书九首中有“岭海八年…独念元章”,“恨二十年相从,知元章不尽”之语。米芾知苏轼辞世,曾作《苏东坡挽诗》五首。

米芾《书紫金砚事》则记有东坡取其紫金砚事:“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,嘱其子入棺。吾今得之,不以敛。传世之物,岂可与清静圆明、本来妙觉、真常之性同去住哉?”

米芾记与东坡交往的《紫金研帖》

如此相知相交,米芾跋东坡之画且次韵刘良佐,居然一字不提东坡,内容也与《枯木怪石图》几无关联,不得不说是一件咄咄怪事。

更主要的是,此一题跋总的书风与米芾对比,乍看是符合米字的不少特点的,但一细看,问题其实不少。

徐邦达先生称这一卷中的米跋:“更后米芾书和韵诗,以尖笔作字,锋芒毕露,均为真迹无疑”,其中的“以尖笔作字,锋芒毕露”确实切中了此一书法的特点,然而问题是——这特点属于真正的米芾书风吗?

当然不是。

对于米字的特点,《思陵翰墨志》有一段说得颇入骨,且因说到仿米之书,对比此一书作,倒颇合适:“米芾得能书之名,似无负于海内。芾于真楷、篆、隶不甚工,惟于行、草诚入能品。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,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,进退裕如,不烦鞭勒,无不当人意。然喜效其法者,不过得外貌,高视阔步,气韵轩昂,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,风骨自然超逸也。昔人谓支遁道人爱马不韵,支曰:‘贫道特爱其神骏耳。’余于米字亦然。又芾之诗文,诗无蹈袭,出风烟之上;觉其词翰,同有凌云之气,览者当自得。”

米芾《蜀素帖》可见凌云之气(局部)

应该说,此一米跋中确实可以见出米字侧倾的体势,尤其第一行与第四行,“四十谁云是”与“欣逢风雅伴”,用笔气势乍看与米相似较多,颇得米味(当然,起首的“韵”,第一行的“贫”、“路”,第四行的“伴”、“岁”、“晏”仍有问题)。

然而这到底只是表面现象,米字内在的一种跌宕跳跃的风姿、骏快飞扬的气息,于此一跋中却并不多,尤其其中的凌云之气,这也正是宋高宗所言的“然喜效其法者,不过得外貌,高视阔步,气韵轩昂,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,风骨自然超逸也。”

尤其是中间两行从“老觉道心微,已是致身晚,何妨知我稀”等,用笔过于花哨、尖薄,柔弱,真正的米字恰如刷字,即便线条细,然而多与其他厚重笔画结合,且极自然,故仍有一种痛快感与意气风发,然而,面对放大的“晚”、“何妨知我稀”等字时,却有一种力不从心的尖刻感,并无意气风发之感,宋高宗所言的“凌云之气”更是不知所踪。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中的米跋(局部)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中的米跋(局部)

“晚”字中的“免”,收笔局促,无米字的自在爽落,“何”字的一长横,花哨、油滑而软媚,下面的竖钩则直挺挺且滑溜溜地钩去,里面的“口”字也用笔尖利局促,看不出米字骨子里的使转与风驰之感。其实米字长横多有细笔,对比此一“米跋”中的“何”字,与《蜀素帖》中的一些“何须”的“何”,后者的风度气势,长画纵横,舒展自如,富抑扬起伏,稍有书法修养者,即可以体会其中的截然不同处。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中米跋(局部)

米芾《蜀素帖》(局部)

比如,再看《蜀素帖》中“虹亭”中“亭”字的一横,线虽细,而力却似有千钧,而此《枯木怪石图》中的米跋“何”字、“我”字等,均有无力感,且扭曲而做作。

米芾《蜀素帖》(局部)

米字中的细笔是其运锋中八面出锋的自然呈现,并不是孤立的,而当与其四周的字正、侧、藏、露等丰富的变化相映衬,轻柔尖细的线条往往伴以粗重的笔画,流利的细笔与涩滞的笔触多相生相济,这在被董其昌认为如“狮子搏象”的《蜀素帖》中表现明显,故一些细笔虽细,反而更见其厚重与潇洒的结合,这正如后之倪瓒之字一般,用笔的细只是表面,而内在却是厚实而宽博的。

而此作中的细笔却并无这一感觉。

《中国书法全集·米芾卷》中对此一米芾诗题作考证有:“米芾元祐六年四十一岁改字之说已成定论,此云‘四十’而已署‘芾’字,足见举其概数而已。元祐七年夏,元章已自喜‘当剧’,必不至出此酸语,故此诗舍六年而莫归焉。是亦可助议当年在京守岁之实。帖中‘老’字长横锐首重顿,此状亦见《闰月帖》‘下’‘一’‘舞’诸字。”而所配图版则是黑白版,“何妨知我稀”等尖细字形在此书中印刷后,因为并非高清图,略有模糊,反而少了一些油滑轻佻处了——而考证中所言的《闰月帖》也非墨迹本,而是刻本,一些笔墨的略有失真也是可以想见的。

又,第一行的“贫”字上下结构不稳且上部有掉落之感,米字确实多有取攲侧之势而于险劲中求平夷之感,但字或立或行,虽如挟带风势,然而却是有根性且立得牢的,但此字却无此感,可以对比《苕溪诗卷》与《德忱帖》中的“贫”字。

米芾《苕溪诗帖》中的“贫”字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米跋中的“贫”字

又如“嵗”字,捺笔见出滑与无力,不见米字捺笔的落笔迅疾而见出的恣肆之感。

此跋中的“我”字与《蜀素帖》中的“哦”以及《吴江舟中诗》中“我”相比,后二者“我”之果断,仿佛带有风势,读之爽利,痛快,而此本中的“我”字,绕来绕去,笔画轻佻无力,读之却只有内心纠结了。

米芾《吴江舟中诗》中的“我”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中米跋中“我稀”二字

此外,“我”与“稀”二字之间的游丝连接处,并不自然,且可见出用笔犹疑迟滞处——这样的犹疑迟滞大多是临帖且刻意求相像时会有,而米字的连接处往往点画波折过渡连贯,提按起伏自然超逸,全无雕琢之痕,仅从这一行字、“我稀”及二者之间的游丝连接看,个人猜度是,这一米跋也许是一仿米高手所临的米书:这一临习起首尚有感觉,但在二四行却暴露了不少问题,因为临仿毕竟是临仿,多少总是少一种自由与意气飞扬之态,作伪与不自然的本性总会不自觉地流露——而此语也只可为知者道,而不可与不知者言了。

米芾书风如其人,虽有一味好“势”处,但总的仍是真率自然,而此一书二三行观之并无此感。

有收藏拍卖界人士对此解释称“这件作品中油滑甜腻的风格,在米芾改名前后一直都有,如《英光堂米帖》中就有不少。”

——不说此一米跋既是墨迹,则当与米芾传世墨迹对比方合适,事实上,《英光堂米帖》为刻本,与墨迹本相比总难免有失真处,即便如此,鄙读《英光堂米帖》,感受到的仍是一种“风樯阵马,沉着痛快”之势,这在“木石图”的题跋中尤其是中间两行字是完全感受不到的。

米芾《英光堂帖》局部,可见沉着痛快之势

可以说,《枯木怪石图》中米跋书法尤其是中间两行字的迟疑,飘忽,笔力弱,都是清晰存在的,与存世米字相比,有着诸多不同。

几十年前的前辈论此字以“以尖笔作字”的背景或许与所见为不甚清晰的珂罗版不无关系,而在高清大图出现后,仍坚持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让人信服。

颇可一记的是,笔者就此“米字”向两位对米字极有心得的前辈请教,两位前辈都已过七旬,一位研究米芾文献颇多,且多年前在相关书籍中对这一“米字”作过引用,此次被问及,仍称是“真迹”;而另一位几十年来一直沉潜于临写米芾、黄山谷等宋人手札书法的前辈观点则与自己一致,称之为“一眼假”的米芾赝书,“米字是八面出风,此字一些字起笔做作,转折顿挫浮滑夸张。”不过这位前辈也承认这幅字的仍有不少字仿写水平颇高。

考之印鉴,此卷与米芾相关的印有“文武师胄芾章”,于米芾之印中从未闻见,且钤于木石图画作之右中,而非钤于所谓米跋之后,颇让人奇怪,就此印笔者求教一位知名篆刻史研究学者,回答如下:“目前所见米芾印记系列中,此印未见;此印风格与宋代古文印有距离。”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中的“米印”:“文武师胄芾章”

(三)让米芾次韵的刘良佐会籍籍无名吗

再说题于“米跋”前的刘良佐题诗:“润州棲云冯尊师弃官入道三十年矣,年七十余,须发漆黑,且语貌雅适,使人意消见,示东坡《木石图》,因题一诗赠之,仍约海岳翁同赋,上饶刘良佐。旧梦云生石,浮荣木脱衣。支离天寿永,磊落世缘微。展卷似人喜,闭门知己稀。家林有此景,愧我独忘归。”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中的刘良佐题诗

与米跋内容不同的是,此诗内容与《木石图》有关联,且直接书以“东坡”之名,然而,一个问题是目前在可见的文献范围内此诗是“孤迹”,而刘良佐其人可以在东坡画作后作跋,且可以让米芾次韵,则此人在宋代文人圈绝非籍籍无名之辈,然而笔者遍查宋代文献,可以与“刘良佐”对应的名人只有刘应时,字良佐,四明人,活动时间以南宋居多,存诗不少,且与陆游、杨万里友善,著有《颐庵居士集》,然而问题在于,一方面如果米书跋时40岁左右,应为1091年左右,而目前刘良佐存诗有《读放翁剑南集》诗——按陆游年谱其《剑南集》成书于1186年,往前推到米芾书跋并次韵的1091左右约95年,若1091年刘良佐系成年人,按较小年龄算约20岁,则作《放翁剑南集》诗时已是115岁左右了。

有可能吗?

况且,即便此一刘良佐高寿115岁,那么,在95年前,40岁的米芾有可能为20岁左右的刘良佐次韵吗?似乎可能性不大——此一刘良佐显然并非与陆游交游颇多的刘应时。(画卷题诗中也注明的是“上饶刘良佐”。)

然而如果不是此一刘良佐,那可以题苏轼之画且让米芾次韵的“上饶刘良佐”是谁?这样一位可以让题苏轼之画且米芾次韵的人物,岂可籍籍无名?而事实上,除了四明刘良佐,考之文献中居然不见一丝一毫的刘良佐记载,不得不说实在有违常理。

再考察《木石图卷》中刘良佐的书法特点,较少一般宋人书法的气息,东坡《仇池笔记》论墨记有:“今世论墨,惟取其光。光而不黑,是为弃墨。黑而不光,索然无神气,亦复安用。要使其光清而不浮,湛湛然如小儿目睛乃佳。”这一点,从东坡、黄山谷、米芾、蔡襄、沈辽甚至一些无名宋代文人留传至今的笔墨中均可见出,而此书观之则少神采,墨色无光,乏宋人尚意之趣味,多有拘谨不自然处,甚至如印刷体或“馆阁体”一般,部分字体乍观支离破碎,笔力弱。

(四)以“苏轼”为名的《枯木怪石图》

回到此一手卷的最核心——图本的“苏轼《枯木怪石图》”。

事实上,东坡的木石图相关文献记载极多,枯木亦被称为“老木”、“古木”、“枯株”等,无论是宋代的《画史》、《画继》、《春渚纪闻》以及明清之际的《清河书画舫》、《式古堂汇考》等都有记述。

与东坡几乎是同时代人的宋代何薳《春渚纪闻》记有:“先生戏笔所作枯株竹石,虽出一时取适,而绝去古今画格,自我作古。薳家所藏‘枯木’并‘拳石丛筿’二纸,连手帖一幅,乃是在黄州与章质夫庄敏公者。帖云:‘某近者百事废懒,唯作墨木颇精,奉寄一纸,思我当一展观也。’后又书云:‘本只作墨木,余兴未已,更作竹石一纸同往。前者未有此体也。’是公亦欲使后人知之耳。”

又云:“东坡先生每为人乞书,酒酣笔倦,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”。

米芾《画史》记有:“子瞻作枯木,枝干虬屈无端,石皴硬。亦怪怪奇奇无端,如其胸中盘郁也。” 黄庭坚《豫章文集》卷五《题子瞻枯木》云:“折冲儒墨阵堂堂,书入颜杨鸿雁行,胸中元自有丘壑,故作老木蟠风霜。”孙觌《鸿庆居士集》卷三十二《书张邦基藏东坡画枯木》云:“东坡在黄州时以书遗王巩,自言‘画得寒林竹石,已入神品,草书益奇,诗笔殊减退。’士大夫闻而疑之。余曰:公诗,举天下推之,而书画则世人不尽识也,故有此句。”

《清河书画舫》卷八记有:“《枯木疏竹图》。柯九思题:此图王眉叟真人所藏也。东坡先生用松煤作古木拙而劲,疏竹老而活。政所谓‘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’。此图亦同此意,真佳作也。”

考之文献,东坡所绘种类极繁。宋人所记中,除古木(古柏、松、桧等)、墨竹、怪石外,尚有草虫、雪鹊、人物(寿星、乐工、文人高士等),这些记录中也许仍有真赝之作,而毫无疑问的是,论东坡画得最得心应手且最多的,木石图尤可称其代表,即所谓”酒酣笔倦,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”,而东坡对此亦颇自负。

东坡如此热衷于绘写枯木竹石,除了笔墨的简净,也正在于这一绘画题材可以抒写自己的胸次与自在之意,即所谓“如其胸中盘郁也”,是即谓之士夫画的核心所在。

苏轼通过一系列论述提出了“重神写意”的士夫画理论,并主张论画不应仅以“形似”,更应注重“神似”,注重生命自在的精神与气韵,追求意境与恬淡。所谓神似,也就是更加贴近自己的内心,不为外物所役,更强调有着澄明之境的自己的主观感受,抒发内在的情绪,而不因外在的形似而损害内在的本心与自在畅神处。这也是对当时画院一味注重形似的一个反动,而东坡的重神论则在回归汉文化之写意一脉而追求重意重神处,与欧阳修提出的“得其意而忘其形”相契。

邓椿《画继》记有当时“图画院……一时所尚;专以形似。苟有自得,不免放逸,则谓不合法度,或无师承。所作止众工之事,不能高也”。苏轼所提出的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、“古来画师非俗士,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”等观点,正在于他认为绘画的高格得与诗性相契,指向精神的自在处,需得大自在。

这也是文人画或曰士夫画的核心所在。考之中国文人画,读《庄子·田子方》所载的“解衣盘礴”的“真画者”,已可见出文人画的端倪,至晋唐之顾恺之、宗炳、王维,文人画已渐成熟。而至宋代,文士之受隆遇,前所未有,士夫画因之大兴,而东坡则是力倡者之一,如其所说:“观士人画,如阅天下马,取其意气所到。乃若画工,往只取鞭策皮毛,槽握刍秣,无一点俊发,看数尺便倦。”

枯木怪石这一绘画题材因其笔墨的简率,于书法、性情的相融相通,且易于表达画者的情绪与胸次,受到东坡的青睐也自然在情理之中。

此正所谓“如其胸中盘郁也”,且与他极爱的庄子逍遥自然与无功利的人生观、审美观相通,与率真的人格相契,如金朝赵秉文《题东坡画古柏怪石图三首》所写:“荒山老柏枿拥肿,相伴丑石反成妍,有人披图笑颔似,不材如我终天年。人生散材如散木,槁死深山病益奇,放出参天二千尺,安用荒藤缠绕为,东坡戏墨作树石,笔势海上驱风涛,画师所难公所易,未必此图如此高。”

也正在这一系列角度出发,鄙以为,品鉴图本的“苏轼《枯木怪石图》”要点则在于内在的精神性与意气所到,从笔墨角度而言,考察用笔用墨与书法的相融相通也是条件之一。

苏轼书法《黄州寒食诗帖》局部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画作局部

应该说,就画作之形本身而言,此画确实表达了东坡“胸中盘郁”与自在磊落之情。故这一画作也许从图式来说,归之于东坡名下并无问题,也自有其道理所在。如果所观仍是以前的珂罗印刷版,或相对更简的印刷本,一些笔墨的细节呈现并不清晰,观之其实并不会有太多疑问。

然而,在这一画作原迹真正亮相,并多次观摩高清画作图片后,对于笔墨的疑问却纷至沓来。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局部

就直觉而言,结合笔者这些年大量现场观摩的宋人画作,此画笔墨间的气息,似乎并未到宋——这一感受在与几位知名博物馆古代书画研究者交流后,也都有相似感受。

应该说,在用笔上,此画一部分仍然体现了一定的笔墨素养,这主要表现在枯木虬屈向上挣扎而生的主干,乍读确有一种健劲爽利处。

然而在树顶状如鹿角的出枝间,尤其是小枝的挑出,纷乱,用笔软,杂沓且无力,东坡论书有言“书必有神、气、骨、血、肉,五者缺一,不为成书也”,论画则有“取其意气所到”句,观这些软沓无力,甚至飘若无骨的枝条,对比东坡存世的书法用笔,似无充足的理由让我相信这些小树枝是东坡所绘。

《枯木怪石图》画作中的树枝局部

对怪石的描绘中,石皴盘旋如涡,似快速旋转,这些旋转的线条出现了大量尖利线条,用笔尖薄且多有琐屑处。

如果是一般画家的画作,其实大可不必从严格的书法用笔角度进行考察,但这是提出“诗不能尽,溢而为书,变而为画”、“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”的苏轼,如果不从这些角度考察此作,则全无意义。

再看怪石后的墨竹,尤其是上半部,用笔琐屑凌乱而不见章法,甚至见出萎琐之态。气息与东坡之旷逸、简净完全不同。

石下之竹用笔也颇软沓而无力。宋人笔记中记东坡画竹有:“先生亦自谓‘吾为墨竹,尽得与可之法’,然先生运思清拔,其英风劲气逼人,使人应接不暇,恐非与可所能拘制也。”

《枯木怪石图》中的竹石局部

宋代文与可《墨竹》图局部(台北故宫博物院藏)

《枯木怪石图》中的竹石局部

《枯木怪石图》卷局部

划重点

(1) 作者: 宋代画家苏轼


(2) 内容: 画面主要描绘了一枯木, 一怪石, 石后绘有数枝焦墨细竹。


(3) 艺术特点: 


①画中绘有一枯木, 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, 显示出了无穷的活力, 气势雄强。


②树脚下有一怪石, 硬实怪异, 石皴却盘旋如涡, 似快速旋转, 造成画面的运动 感, 更能显现出此石顽强的生命力。石后绘有数枝焦墨细竹, 给人以希望之感。

③整个画面荒凉空旷。枯木与怪石的巧妙结合, 生动地表现出画家胸中磊落不平之气。

④怪石、 古木皆古怪扭曲, 用笔简单草率, 不求形似, 笔墨灵动, 体现画家深厚 的绘画功底。 


(4) 意义价值: 此作品是苏轼文人画典型的作品。


版权声明:【除原创作品外,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、图片、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如,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】


商务合作请联系“美术好教师”,微信号:mshjs008(美术好教师)

点击链接查看更多精彩:

人美版

【PPT素材】人美版1-9年级下册美术1-11课PPT素材

【人美版教材】人美版1-9年级下册美术电子课本

【教案】人美版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

【教案】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人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人美版】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

【教案】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

【教案】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人美版九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人教版

【人教版】小学、初中美术(1-9年级)上/下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人教版】小学、初中美术(1-9)年级下册教案(含高清电子课本)

湘美吧

【湘美版】小学美术(1-6年级)上/下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教案】湘美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湘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湘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岭南版

【岭南版】小学美术(1-6年级)上/下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岭南版】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岭南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岭南版3-4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岭南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【教案】岭南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

赣美版

【赣美版】美术一年级下册全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赣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全册电子课本

【赣美版】美术三年级下册全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赣美版】美术四年级下册全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赣美版】美术五年级下册全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赣美版】美术六年级下册全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赣美版】一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

【教案】江西赣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

【教案】江西赣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教案

【教案】江西赣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

【教案】江西赣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

综合版

【冀美版课本】1-9年级下册美术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桂美版】小学美术(1-6年级)下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人美版(含:人美北京版)】小学、初中美术(1-9年级)上/下册课本

【沪教版】小学、初中(1-9年级)美术下册电子课本(高清图片)

【视频合辑】素描、水彩、油画...视频教学合辑

各大版本中小学美术“课本+教案+PPT”(合辑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